2023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10人,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
李劲东,男,壮族,1963 年 8 月生,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侦察测绘卫星技术领域专家,国防“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卫星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李劲东先后主持我国5型高分辨率侦察测绘卫星研制,其中“X 新工程”3个、“高分专项”2个,为我国航天侦察、测绘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主持研制成功0.Xm 甚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高分专项”标志性项目,突破了甚高分辨率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国航天光学侦察迈进世界领先行列。提出我国首型集可见光、红外和高光谱于一体的综合侦察卫星总体方案并负责研制,攻克可见光、红外、高光谱等三种成像体制的协同成像等关键技术,开辟我国航天综合侦察新途径。2020年,国际上首次完成35K深低温环路热管在轨飞行验证,为天基深低温红外探测奠定基础。出版专著1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清宇,男,河南商丘人,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长,水声专家,少将军衔。
刘清宇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西,男,藏族,1964年5月生于,党员,198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后回西藏大学任教。现任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扎西是藏文编码标准制定的拓荒者,他1997年7月主持制定的《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审查鉴定被确立为国际标准,使藏文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定完成信息交换用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确定了我国在国际藏文编码标准制定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的奠基人,他1992年研发成西藏第一个达到实用化程度的“TCE藏、汉、英文信息处理系统”,为自治区藏文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藏文通信技术研究的领头雁,扎西研发成国内外第一款基于主流智能移动电话操作系统的藏文软件包,解决了藏文移动电话无法实现多操作系统、多机型覆盖的技术难题。首创移动电话藏文键盘布局,研发成功国内外第一个藏汉双语短信服务平台。扎西开始了藏汉机器翻译关键技术、藏文拼写文法形式语言描述等藏文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为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古老藏族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童小华,1971年2月出生,江西抚州东乡人。 同济大学博士,二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分中心主任。
童小华分别于1993、1996、1999年获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科研管理部部长、校长助理。2021年1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小华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发表期刊SCI论文100余篇。“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应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高分卫星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另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王岩飞,1963年5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
王岩飞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从198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遥感中心访问学习。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雷达图像模拟”、“宽带微波成像原理研究”、863项目“星载SAR总体及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科学院攻关项目“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863项目“机载SAR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以及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研究等工作。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岩飞主要从事“机载成像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实时压缩技术”、以及“分布式卫星成像雷达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王振常,男,党员,1964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后学历,博士学位,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影像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北京市医学影像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多种核心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头颈学组副组长。
王振常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影像诊断和研究工作,1998年担任科主任,多年来,影像中心及放射科连续评为先进科室、先进支部、先进工会。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常长期从事医学影像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头颈部影像学。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近200篇,主编专业书籍6部,主译2部,参编专著多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自1998年以来,与中华放射学杂志共同举办 “全国头颈部影像诊断专题研讨会”,组织全国专家制定《头颈部CT和MRI扫描规范(试用稿)》,为推进我国头颈部影像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吴世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 ,在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工作。
吴世忠历任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主任、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成员,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理事长,《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 2018.08-2019.02 国家保密局副局长;2019.02-2022.07 国家保密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 ;2022.07-2023.08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 2023.11,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世忠已公开出版文章百余篇,著有《信息系统的互连与互通》《C3I系统的安全与保密》《关贸总协定:中国准备好了吗?》《首都信息化标准指南·信息安全与保密标准化体系》等专著五部和《应用密码学》《网络世界信息安全的真相》《密码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文Windows2000的安全性》等译著五部,同时还主持起草了防火墙、应用网关安全技术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等7项国家标准,并主笔撰写了与信息安全战略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多篇专题报告。
于海斌,男,1964年10月3日生,山东乳山人,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
于海斌于1984、1987、1997年在东北大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1月参加工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自动化学会ISA Fellow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011年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海斌主要从事工业通信与实时系统理论,分布控制系统技术,工业无线技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 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在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张学军,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省开通人。1993年参加工作,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
张学军1986年8月至1990年8月在吉林工业大学金相专业学习,1990年8月至1993年12月在长春光机所光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12月至1998年12月,在长春光机所任助研期间,于1995年3月至1997年9月,在所攻读光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后。1998年12月至2008年2月,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春光机所光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研究员。2010年4月至20109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助理、空间光学二部主任、研究员。201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23年10月,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试用期一年)。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学军长期从事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大型光电设备中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在大口径非球面自动化加工设备、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加工工艺、离轴非球面高精度检测与复杂光学系统装调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开拓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郑庆华,男,汉族,1969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党员,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郑庆华于199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计算机系;1997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年4月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10月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12月被评为二级教授;2014年9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2023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庆华从事大数据知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主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SkyClass、移动学习系统,应用于新疆、陕西、广东等11个省市的现代远程教育;主持研制出不良网络内容侦测与识别系统、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应用于国家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网络舆情监控;主持研制出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得到规模化应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位法国老人夜探中国某公园,惊叹竟然没有流浪汉,狂赞“绝对安全的国家”
出险一次,保费接近翻倍?车主吐槽新能源车险涨价太离谱,有人没出险也涨了!业内:车险定价背后暗藏这些“非车主”因素……
三强争霸!一加13、OPPO Find X8、线 Pro,谁更值得期待?
苹果三喜:iPhone16 Pro再次被确认,iOS18、折叠屏也有新变化
红米K80 Pro再次浮出水面:直立长焦+2K直屏,超声波指纹也未缺席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妈妈趁孩子睡着玩手机,突然被孩子尿的措手不及,网友:名副其实的一把屎一把尿
这个#童年 记忆不分年代!#双胞胎 #宝妈 回家看到一幕俩#萌娃 轮流穿妈妈#高跟鞋 摆造型!“一秒...